当前位置 : 首页 > 串串香菜品

重庆“袁隆平”的再生稻不仅不用弯腰插秧还一粒种子收三季!

来源:火狐官方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2025-08-06 17:38:02浏览:417

  ,农民们的劳动强度能减轻多少?这听起来像虚构的,但这种稻谷确实存在——它就是

  虽然再生稻产量低得可怜,但它那收割后再生的特性,不正是农业领域梦寐以求的突破口吗?那么,它是怎么被研究出来的呢?

  1982年的一天,重庆梁平县农民胡代书听到儿子的一句抱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爸,插秧太累了,腰都直不起来了!面对孩子因插秧辛劳而发出的牢骚,胡代书心头一动:要是能培育出不用插秧的懒人稻该多好啊!

  水稻种植几千年来,插秧一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未有人想过要挑战这一传统工序。但胡代书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

  这种野生稻生长在贫瘠的土壤中,即使面对山区的寒冷气候和干旱环境,依然顽强生长,而且从不倒伏。更令他惊奇的是,收割后的稻桩上竟然还能长出新的稻穗!

  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懒人稻吗?胡代书兴奋不已。但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这种野生稻虽然生命力顽强,但产量实在太低,几乎只有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

  发现野生稻后,胡代书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相反,他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育种之路。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专业农学训练的农民,他只能靠自学和实践摸索前进。

  从1982年开始,胡代书走遍了重庆周边地区,收集了20多种不同特性的稻种。

  他把家里的田地变成了实验田,每天记录不同稻种的生长情况,进行杂交试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专业设备、没有团队支持的情况下完成的。

  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胡代书后来回忆道。在杂交实验中,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有时候,看似有希望的杂交组合在生长过程中忽然出现问题。

  有时候,好不容易培育出的新品种抗性不够或产量上不去。这些挫折足以让任何人放弃,但胡代书却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7年的试验,在1988年,胡代书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兼具野生稻抗逆性和栽培稻高产特性的新品种——再生稻。

  这种稻子不仅保留了野生稻收割后再生的特性,还具有较高的产量,解决了野生稻最大的缺陷。

  1993年,胡代书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标志着再生稻技术郑重进入合法化阶段。但是,技术的推广之路并不平坦。

  许多农业专家对这种由农民培育出的新品种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不可能真正的完成一年多收、减少劳动环节的承诺。

  我当时就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我的再生稻真的能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那么再多的质疑也会被事实打破。胡代书坚定地说。

  传统水稻一年只能收获一季,而且每季都要重新育苗、插秧、耕地、施肥等繁重工序。再生稻则不同,它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再生长出新的稻穗,实现一次种植,多季收获。

  具体来说,再生稻在第一季收割时,不是像传统方式那样将稻子连根拔起,而是保留10-15厘米高的稻桩。

  这些稻桩上的休眠芽在适当管理下,能够萌发生长,形成新的稻穗,以此来实现一年两至三收。

  这种生长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劳动效益:首先减少了插秧、耕地等环节,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对于像胡代书儿子这样抱怨插秧辛苦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

  据计算,种植再生稻每亩能节约500元左右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大多数来源于减少的人工和机械投入。

  其次是再生稻的产量表现令人惊喜。每亩产量可达600-700公斤,比普通水稻高出约30%。不仅如此,再生稻的出米率达到72%,蛋白质含量达8.7%,品质方面毫不逊色。

  在生态价值方面,再生稻同样表现出色。它继承了野生稻的抗病虫害、耐旱耐寒特性,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需求。在当今推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特性显得很珍贵。

  再生稻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看似矛盾的几点全都解决了——既提高了产量,又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减少了环境负担。这种多赢的局面正是胡代书七年努力的成果。

  再生稻的出现,正逐步改变中国农业的面貌和未来。对国家而言,它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作物。

  据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再生稻种植培养面积已突破1500万亩,年增产稻谷超过15亿斤。

  这些数字背后,是再生稻通过一种多收模式实现的30%增产奇迹,为我国14亿人口的粮食供应增添了关键保障。2021年被写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纲要》,更证明了它在国家层面的战略价值。

  对普通农民来说,再生稻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变化。它不仅减轻了插秧的辛劳,还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每亩节省约500元。

  在四川、湖南等主产区,种植再生稻的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这在农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关于粮食自由和出口潜力,再生稻已经交出了初步答卷。目前,中国通过再生稻技术合作已帮助东南亚多国提升水稻产量。

  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引进中国再生稻技术后,当地水稻产量提升了25%;在柬埔寨,中国再生稻技术援助项目覆盖了5万多亩农田,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一年三收。这些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

  随着再生稻技术的逐渐完备和推广面积的扩大,中国不仅将进一步巩固自身粮食安全基础,还有望通过技术与种子出口,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再生稻承载的不只是科研创新的荣光,更是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的独特智慧。


上一篇:最新更新